孟获是一字并肩王,虽然与蜀汉之间多有罅隙,但官位摆在那里。
诸葛亮也是一愣,转而说道:“蛮王还请直言。”
“马谡该杀!”孟获声音掷地有声。
听到这句话,蒋琬眼神一暗,若是连孟获都是这么说,那马谡这次死定了。
众人听到这话也是一阵失望,只是众人还未有所表示,孟获继续说道:
“但我朝培养人才不易,孤认为便是一张草纸也该物尽其用,何况人乎?”
孟获也不停歇,继续说道:
“马谡此次带兵无状,致使大军损失惨重,军卒死伤颇多,这些军卒可都是有家人的,其家人该多痛心,这都是其该还的债,若是如此一刀将其砍了,其不便宜了他?”
众人闻言,想到若是战报传回去,该有多少家多少户挂起白丧,那场景当真是想想就觉得悲伤。
“丞相,不若将马谡放至囚字营,既可以惩罚与他,也能人尽其用,为大军冲锋陷阵,若能得齐先登、斩将、陷阵、夺旗四功,便是天不该绝他,再放回又何妨?”孟获将心中想法说出,其实他是看出了诸葛亮的不忍,与其杀了马谡后再痛哭流涕,不如现在便拦下来。
孔明听后,心中一片复杂。他看了一眼马谡,那悲伤和恐惧的眼神,让他的心也揪了起来。转头对蒋琬说:“将马谡暂缓执行,先关入大牢,我要好好思考。”
马谡被带下后,孔明一人独坐在帐篷中,满心都是挣扎和矛盾。他理解孟获的意思,也明白马谡的才华和价值。但这次的失误,却让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这让他如何面对那些失去亲人的兵士和家人?
夜深了,孔明走出帐篷,看着满天繁星,心中更加纠结。他知道,作为一国之相,他不能只考虑个人情感,更要为大局着想。马谡固然有错,但正如孟获所说,一张草纸都应物尽其用,何况是一个人才?
第二日,孔明召集众人,宣布了他的决定:“马谡暂时不死,但需入囚字营,以赎其罪。”他的话语虽然坚定,但眼神中的不忍和悲伤,却是难以掩饰。
马谡被带到囚字营,那里是犯了军纪但罪不至死的士兵们赎罪的地方,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将功赎罪,脱离囚籍。
马谡深知这是他最后的机会,他必须要用自己的努力,来赎回他对蜀汉的亏欠。
而孔明的决定,也在蜀汉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。有人觉得这是对马谡的偏袒,也有人认为这是智者的选择,能让马谡有机会赎回自己的过错。但无论如何,孔明的决定已经下了,他们也只能接受。
马谡在囚字营中的表现暂且不表,诸葛亮却抓着孟获说起了话。
“此次却要谢过蛮王大人了。”诸葛亮眼神真挚的看着孟获。
“哦,丞相为何要谢我?”孟获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,毕竟这世上有几个比诸葛亮活得明白的?
“哎!马谡,孤一直是当蜀汉栋梁之臣来培养,没想到却是有些拔苗助长了,如今看来,这饱读兵书也未必有用,反而误事,不如放到前线磨砺一番,也能让其知晓兵卒之苦,如此方能让其能够更好的体会兵书之言。”
诸葛亮此话一出,孟获一愣,倒是没想到这么快便被诸葛亮看破了其用意,真不愧是多智近妖之人。
“丞相既然有此想法,为何不早做安排?”孟获问道。
诸葛亮轻叹一声,双眼望向远方,似乎在回忆过往的岁月。
“吾亦曾想将其放于沙场磨砺,但虑及其年轻气盛,又少经战阵,恐其难以服众,故欲待其再读几年兵书,稍作沉稳之后再作安排。岂料此次之败,方知时不我待。”
孟获点了点头,理解诸葛亮的用意和他所面临的困境。他知道,作为一国之相,诸葛亮必须要权衡每一个决策的利弊,而马谡的事情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。
“丞相,马谡虽败,但其才未失。在囚字营中若能沉淀心性,或许能成大器。”孟获安慰道。
“谢蛮王吉言。”诸葛亮微微一笑,感激孟获的理解和安慰。
“今日之事,还望蛮王莫要见怪。蜀中人才凋零,吾实不忍再看其血染法场。”
“丞相言重了,某家懂的。”孟获摆了摆手,表示不会介意。
“只希望马谡能够真正吸取此次教训,将来能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。”
两人的对话被风吹散,碧空之下,阳光透出一丝温暖,在这寒冬将至时分,分外难得。
“丞相,这冬季将至,恐怕也是丞相想休兵求和的原因吧?”孟获感受到了一丝凉意,若有所思的说道。
诸葛亮点了点头,他的目光从远方收回,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忧虑。“蛮王所猜不错,此乃孤之考量之一。”
孟获微微颔首,心中对诸葛亮的敬意更甚。他知道,尽管诸葛亮多智近妖,但面对蜀汉的内忧外患,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与调整。
“孤想用长安拿来换取郿县和陈仓,如此我军便可将陇右之地连成一片。”诸葛亮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
第162章 准备求和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